李嘉誠捐百珍藏創建佛教藝術館 5月開放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9/03/28 18:50

最後更新: 2019/03/29 14:58

分享:

分享:

佛教藝術博物館容許公眾拍照,但不能用閃光燈。(陳靜儀攝)

李嘉誠基金會籌備近17年、斥資30億元的大埔慈山寺正式落成,昨舉行開光典禮暨佛教藝術博物館啟用儀式。5月起,公眾毋須遠赴外國,都能欣賞各朝佛教藝術品或典籍。

捐出約百件歷年珍藏、創建全港唯一佛教藝術館的李嘉誠喜形於色,致辭時更躬身致謝。他直指:

我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是成立基金會,有緣能盡心之所懷服務社會,將收藏存展在寺,能和每一位有心人一起弘揚佛法,對這福份感刻至深。

李嘉誠(右四)跟同屬慈山寺董事局的兩子澤鉅(左三)、澤楷(左二)昨日罕有同場公開合照。他們與特首林鄭月娥(左四)及中聯辦主任王志民(右三)一同主持佛教藝術博物館啟用儀式。(陳靜儀攝)

昨日不止有慈山寺功德主李嘉誠跟兩子李澤鉅和李澤楷(該寺董事局正、副主席)罕有同場現身,逾2,000名嘉賓亦冠蓋雲集,包括特首林鄭月娥、中聯辦主任王志民、港交所主席史美倫、影星劉德華等。

慈山寺開光 與兩子罕同場現身

李嘉誠昨與特首參觀完觀音像基座內2.4萬平方呎的博物館後,喜孜孜跟記者分享了約半分鐘,

今日我滿腦子都是慈山寺,關於佛教的事……

他強調100件藏品「好多好鍾意!」藏品是李嘉誠向李嘉誠基金會的捐獻,或是基金會直接購藏的佛教文物。慈山寺組織佛教文化專家團隊,協助揀選文物展品。

中國北齊 (550-577) 佛半身像,笑意盈然,恬靜親切,是李嘉誠甚喜歡的佛像藏品;超然的微笑背後,是無數人奉獻的甘苦。(長實提供)

有居士稱號的李嘉誠昨於場刊、致辭時頻頻向來賓講佛,

佛法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哲理。

他引述鍾愛的《金剛經》偈語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解釋佛教智慧由看破執着開始,未來的有為是由智慧、慈心和無執的出世精神,化為積極的入世行動創造,

佛教哲理為我導航,度過憂慮、恐懼和變遷。

他指,過去17年一直有為慈山寺籌備推展的朋友祈願佛菩薩加持,深感大家展現了跟香港精神相應的的佛學理念八正道(即正見正思惟、正語正業、正命正精進、正念正定)。他寄望慈山寺能為反思和探求的心提供空間,也希望博物館內歷代大師和諧結合教義和藝術的作品,不僅能讓訪客踏上時空之路,更能令探覺尋悟的法眾,啟迪正念,參透佛法真諦。

林鄭:教義導人向善 融入文化

特首林鄭月娥昨於講辭稱,全港佛教信眾約有100萬人,導人向善的教義早融入中國傳統文化,很榮幸出席儀式見證弘揚佛教的重要時刻,感謝李嘉誠及基金會為大眾提供淨化心靈的地方。

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駱慧瑛亦盛讚,基金會不惜工本處理歷代佛教珍品,連展櫃玻璃也是極透光的上品,體現了李嘉誠的慈悲,可謂貢獻良多,

淨係有智慧都無用,即係佢唔係收埋淨係自己睇,會俾其他人睇。

她解釋,佛教藝術品即使在內地亦是零零碎碎,不及日本奈良的正倉苑,慈山寺卻由古國犍陀羅(Gandhara)的雕像開始,至較近代的清朝,將作品全齊集一處,且比本港其他有收藏典籍的地方如私人寺苑東蓮覺苑、寶蓮寺、志蓮淨苑,以至港大、中大圖書館都要開放。公眾毋須有研究員的水平,亦不論抱持甚麼信仰,

起碼可以接觸到,結一個眼緣、結一個善緣先!

據她所知,犍陀羅時代的藝術品在港應僅得慈山寺可看,她讀書時代可要飛到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(Musée Guimet)才能看到,又指負笈英倫時每星期都赴大英博物館細看近6米高的阿彌陀佛雕像,其他訪客卻每因它被置於樓梯底有所忽略。她很隨喜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能令

如此高水平的文化藝術走向公眾化。

 

撰文 : 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